4月末的寧強,不見了成片的藍色救災帳篷,所見的是大片即將收獲的油菜、水田里靜靜臥著的水牛和正在撒肥料的農民。鄉(xiāng)間的公路旁,一邊是用塑料篷布和木板搭起的簡易帳篷,另一邊是紅磚、青瓦蓋起的二層小樓,許多背著竹編背簍的工人穿梭兩邊運送沙石、水泥。不久,這里的人們就能住進抗七級地震的新房,新的生活即將展開。
重建工作有序、有效到達寧強縣代家壩鎮(zhèn)的那天中午,正好碰上趕集,叫賣聲和雞鳴鴨叫此起彼伏,不寬的路被兩旁的小商販擠得水泄不通。熱鬧的小鎮(zhèn)看不出一點受災的跡象。鎮(zhèn)黨委書記周友清說,鎮(zhèn)上的災后重建進行得有序且有效,目前已有94%的受災民房完成重建,6月底前,所有民房重建工程將全部完成。據了解,目前代家壩鎮(zhèn)已發(fā)放重建補助1500多萬元,水、電、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改造與重建基本完成。
5·12地震中,寧強縣受災群眾達24萬,需重建民房22739戶、學校64所。再過不到兩個月,所有受災群眾建房將全部完成。今年九月,大部分孩子都能坐在新教室里上課了。
資金、技術、建材是重建的關鍵,也是難點,因此災區(qū)的基層干部想方設法籌錢、找工匠。周友清說,他們從勉縣、南鄭請來技工,發(fā)動農村信用合作社給農民貸款,協調咸陽、渭南的磚廠運磚,目前已經拿到1495萬元貸款和450多萬塊紅磚,基本解決了災后重建的大問題。 (下轉二版)
(上接一版)對于災后民房重建的資金,青木川鎮(zhèn)黨委書記馮元明總結了四個 “一點”,即政策免一點、國家補一點、銀行貸一點、自己籌一點,一座磚混結構100多平米的房子,花費基本在9至10萬元,農民都可以接受。
古鎮(zhèn)新生
“雞鳴三省”的青木川古鎮(zhèn)是我省受災最嚴重的地區(qū),9個村需要重建的達1367戶。余震不斷,讓他們的重建工作比別的地方晚了近3個月,而他們的目標也是6月底完成全部民房重建工作,學校和醫(yī)院在8月底前也基本完成重建、修繕。
黃桂榮的新家在韓家埡安置點,這里是青木川14個災民集中安置點之一,共安置災民30戶。117平方米的大房子讓黃桂榮喜出望外,她以前的家在離新房200米處的山坡上,地震中3間土坯房全部倒塌。新房子水電都已經通了,后院還專門為建沼氣池劃出了一塊地方。她說,現在他們這個安置點已經有6戶搬進了新家,十幾天后,他們家也要搬了。
青木川古街在地震中受損并不嚴重,但很多百年的老房子年久失修。馮元明說,災后重建的同時他們也要把老街道進行改造,為此還專門請了同濟大學的專家進行設計,對原有古建筑進行復古保護,新街仿古建設,要讓青木川旅游景區(qū)超過震前水平,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。
誰家有難工會幫
在漢中市總工會的辦公室里有一塊 “地震無情 援建恩深”匾額,這是市總工會援建的勉縣同溝寺鎮(zhèn)同溝寺村的村民送來的。市總工會多方爭取,為村上修了一條公路,恢復了供水,還以每人4000元的標準資助了11名大學生,每人1600元幫扶46名高中生。給村委會電教設備和5000元的辦公用品。
省總工會法律部部長陳建樹在代家壩鎮(zhèn)已經工作9個月了,他是作為省委統一抽調的援建干部,被派到代家壩鎮(zhèn)掛職黨委副書記,從事一年的援建工作任務。這九個月里,他不但幫建省總對口援建的黑水村的項目,還多方聯系、協調,為村上特困戶的子女解決工作和上學問題。
作為災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的力量,各級工會以多種形式對災區(qū)進行援建。寧強縣工會在自身受災的情況下,還拿出資金,幫助援建的廣坪鎮(zhèn)廣坪河村解決辦公費用問題,通過省市工會爭取到遵義市總工會169萬元援建安樂河鄉(xiāng)小學的項目。
現在的寧強,偶爾還能看到地震中留下的危房,損毀的建筑,但在人們臉上的悲傷已逐漸消失,有的更多是重建的信心和希望。面對新生活,他們懷著一種期待。 本報記者 牛柊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