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圖書樓前,矗立著一座雕像,學子們路過這里,都會看到雕像上那令人景仰的名字——趙洪璋——該校教授、我國小麥育種科學史上的一代宗師。
趙洪璋是我省戶縣人,早年求學西北農學院(西北農林科大前身)后留校任教。1950年即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,195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(中科院院士前身),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1994年逝世,終年76歲。
趙洪璋教授從上世紀40年代起就以嚴謹求實的科學態(tài)度和治學精神,為發(fā)展我國高等農業(yè)教育和農業(yè)科學研究嘔心瀝血,努力實踐,大膽探索,始終站在小麥育種科學發(fā)展的前沿。先后育成了碧螞1號、豐產3號、矮豐3號、西安65、西安85等多批小麥優(yōu)良品種,形成一整套獨具特色的小麥雜交育種理論、觀點和試驗方法,樹立了我國小麥育種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。
上世紀50年代,趙洪璋主持選育的碧螞1號、碧螞4號和6028等大面積推廣種植達1億余畝,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近三分之一。60年代,他主持選育的豐產3號小麥良種獲全國和陜西省科學大會獎。70年代他主持選育的矮豐3號等矮桿小麥品種,全國種植面積年最高達515萬畝。1980年獲陜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一等獎。80年代他開辟了以抗種為主要目標的新的小麥育種領域。他還積極倡導開展了早熟、矮桿、株型、生態(tài)、灌漿特性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,取得了顯著效果。為小麥育種研究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(jù),積累了寶貴經(jīng)驗。
趙洪璋對工作極端負責,嚴于律己,吃苦耐勞,一絲不茍,長期深入農村調查研究,解決農業(yè)生產難題,是優(yōu)秀的共產黨員,被國家教委、陜西省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精英等稱號。
趙洪璋曾先后擔任第四、五、六、七屆全國人大代表,第二、三、四屆全國政協(xié)委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