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時間的推移,時代的變遷,運作機制的更替,以及人們娛樂方式的多元化,曾承載了幾代人幸福業(yè)余生活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,在不知不覺間淡出了職工群眾的生活。
臨渭區(qū)工人俱樂部現狀上世紀60年代的寶雞工人文化宮
編者按
作為工會所屬的社團所有制的公益性文化事業(yè)單位,工人文化宮俱樂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,是工會組織聯系廣大職工群眾的重要載體,也是工會組織貫徹工作方針,維護職工群眾精神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。在計劃經濟時代,工人文化宮以其先進而豐富的文體活動充實著職工群眾的業(yè)余生活,滿足了職工物質文化生活需要,因而成為最具活力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時代的變遷,職工群眾文化娛樂形式的多元化,工人文化宮已失去了往日的優(yōu)勢。是什么讓文化宮走入冷清之中?是什么阻礙了文化宮的發(fā)展?圍繞工人文化宮遭遇的難題和困惑,本報記者從今年9月起,利用兩個多月的時間,深入到全省十幾個縣區(qū),廣泛接觸工會干部、文化宮從業(yè)人員和一線職工,就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的現狀、發(fā)展方向、改革創(chuàng)新等問題展開詳盡的調查,并形成了這組稿件。從今日起,本報將辟專欄予以刊發(fā)。讓我們一起為尋找工人文化宮的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而努力。
現在走在大街上,如果詢問10個人,你去文化宮嗎?其中就會有9個回答是否定的。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,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,在文化娛樂多元化作用的滲透下,KTV、歌廳、咖啡屋、影劇院這些文化娛樂新貴已走進尋常百姓家,成為普通大眾業(yè)余生活的一部分,曾經承載著職工文化娛樂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,卻因自身功能的弱化漸漸地走入冷清之中,成為被當代職工群眾遺忘的角落。
渭南市臨渭區(qū)工人俱樂部(原渭南市文化宮),位于臨渭區(qū)南塘路38號。在南塘路不遠處就是渭南市比較繁華的東風大街。從地理位置上看,臨渭區(qū)工人俱樂部可以說是處在城市的“黃金”地段,但它的招牌卻過于“低調”。在南塘路沿街眾多商鋪讓人眼花繚亂的招牌中,如果不是挨家挨戶地找,記者很難找到工人俱樂部的牌子。在一位附近居民的引導下,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了,首先映入眼簾的竟是“臨渭區(qū)招待所”的牌子,而“工人俱樂部”的牌子,卻半遮半掩地藏在一扇舊鐵門的里面。
正值深秋,踩著飄零的落葉,一走進俱樂部活動樓,打著補丁的大門已經泛黃,窗戶上的玻璃沒有一塊是完整的,寫著“舞廳”二字的招牌孤零零地掛在大門上,一把生銹的大鎖告訴人們這兒已經好長時間沒有使用了。在俱樂部附近居住的劉大爺說:“這兒原來是舞廳,以前晚上來跳舞的摩托車都把院子停得滿滿的。”在記者眼前,這棟曾經無比熱鬧的舞廳已與廢墟相差無幾!“俱樂部早已不存在,除了一個招待所,里面啥都沒有!”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。
臨渭區(qū)工人俱樂部的尷尬遭遇,基本是我省大多數縣(區(qū))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現狀的一個縮影。追尋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由盛到衰、由輝煌到冷清的變化軌跡,罩在工人文化宮頭上絢麗的光環(huán),仍閃耀在歷史的進程中,在向我們昭示著什么,訴說什么。
1950年5月1日,由毛澤東主席命名并親筆題寫的“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”正式對外開放,從此全國各地掀起了工人文化活動陣地建設的一個高潮。各地政府把城市最好的位置和地段,用來建設工人文化活動陣地,一座座嶄新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在大江南北拔地而起,成為當時中國城市最亮麗的風景。我省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大都建立于50年代末期。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,社會上娛樂活動場所有限,工人文化宮一直是我省職工群眾的文化活動的中心。作為全額撥款的事業(yè)單位,工人文化宮由政府財政和主管工會撥款建立,并保持常年的經費維持,有力地保證了文化宮的正常運行。文化宮里有圖書閱覽室、影劇廳和體育場地,是職工下班后最好的去處,戲劇、棋牌、音樂、繪畫等這些職工協(xié)會應運而生,文體活動一個接一個紅紅火火的。工人文化宮理所當然地成為職工群眾學習、休閑、娛樂的重要場所,也是各地和企事業(yè)單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。 (下轉二版)
(上接一版)
然而,彈指一揮間,幾十年過去了,工人文化宮俱樂部這個職工群眾的樂園,已失去了往日耀眼的光環(huán)。據省總工會相關部門的一項調查顯示,全省各地共有文化宮俱樂部82個,其中市級8個,這并不包括國有企事業(yè)單位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在內。據調查,西安、銅川等7個中心城市的文化宮在經費緊張、設施陳舊、人員不齊等客觀條件下,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,多種形式地開展職工文體活動,在艱難中發(fā)揮著“職工樂園和學校”的作用。志丹、綏德、洛南等極少一部分縣(區(qū))通過政府投資或者資產置換,蓋起了新的俱樂部大樓,在強化職工文化陣地建設的同時,積極開展活動,為推動當地“兩個文明建設”發(fā)揮了工人文化陣地作用;勉縣、潼關、臨潼等縣(區(qū))俱樂部靠出租場地來彌補經費的不足,勉強開展一些活動,在極其困難中保持著陣地不丟、活動不斷;華縣、周至、平利等部分縣(區(qū))的工人俱樂部在城市改造和拆遷中被無情拆除,連陣地都沒有,還怎么發(fā)揮作用?鳳縣、洛川等縣的工人俱樂部迫于本身現狀和外部形勢,最終走上無奈關閉的悲慘結局。目前我省各地工人文化宮俱樂部因各種原因被占用,處于無場地、無資金、無人員的有近20家,成為名副其實的“空宮”。
談起工人文化宮的變遷,今年已60歲的寶雞交通系統(tǒng)退休職工胡榮生感慨萬千。他說,他第一次到工人文化宮,還在讀小學。那時候家在西關,基本上每個周末,爸爸都會騎上自行車,帶著他到工人文化宮玩。當年,寶雞市工人文化宮建起電影院,在寶雞全市可是一大新聞,因為當時寶雞市還沒有電影院。周末想到文化宮看場電影,如果沒有單位發(fā)的團體票,在售票窗口要排很長時間的隊,能在電影院里看一場電影也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,也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。除了電影院,文化宮里還有游樂場、游泳館,都是大人小孩喜歡的活動。文化宮還經常舉行籃球、排球以及摔跤比賽、象棋比賽。胡師傅說他喜歡下棋,就是在文化宮學到的。當年寶雞青年找對象的時候,到文化宮看場電影是必選節(jié)目。文化宮旁邊就是最繁榮的經二路,看完電影還會去逛逛街,也蠻浪漫。胡師傅說:“現在退休了,空閑時間多了,反而不常來文化宮。我感覺文化宮好像也老了,跟不上時代的節(jié)奏!”從胡師傅的話語中可以看出,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,只要一提起“工人文化宮俱樂部”,很多職工群眾會露出一臉向往、無比幸福的表情。因為對他們來說,那里是一座精神樂園,文化宮不僅帶給他們的是業(yè)余生活的豐富和快樂,而且有許多人的愛情就發(fā)生在那里?梢院敛豢鋸埖卣f,工人文化宮是一個時代、幾代人娛樂生活的代名詞。而如今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,卻呈現一片冷清和無奈,甚至有的“墮落”為美容美發(fā)中心,在艱難度日中回味著昔日的輝煌。
這個“職工的樂園和學!钡墓鎴鏊,何以到了如此尷尬的地位?她生存發(fā)展的出路在哪里?
本報記者鄢山宇 閻冬
責任編輯:sxworker
關注公眾號,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
新聞推薦